POM在行业内有一个美称叫“赛钢”或“超钢”,要说到POM的历史呢,要追溯到上上个世纪,前苏联的化学家发现了POM的前身——甲醛二聚体。上世纪初,德国化学家奥尔巴赫和巴塞尔在实验室合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聚甲醛。之后的二三十年,是由德国化学家,195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赫尔曼·施陶丁格(德语:HermannStaudinger)发现的POM。他在1920年代研究高分子时发现了POM的结构与聚合过程,对POM进行了相对比较系统的研究。但是由于热稳定性的问题,POM当时并未实现商业化。POM对缺口敏感,有缺口可使冲击强度下降90%之多。易脱膜POM988P
聚甲醛(POM)以低于其他许多工程塑料的成本,正在替代一些传统上被金属所占领的市场,如替代锌、黄铜、铝和钢制作许多部件,自问世以来,pom已经广大应用于电子电气、机械、仪表、日用轻工、汽车、建材、农业等领域。在很多新领域的应用,如医疗技术、运动器械等方面,POM也表现出较好的增长态势。POM-共聚甲醛优点:1、具高机械强度和刚性;2、比较高的疲劳强度;3、环境抵抗性、耐有机溶剂性佳;4、耐反覆冲击性强;5、广大的使用温度范围(-40℃~120℃);6、良好的电气性质;7、复原性良好;8、具自已润滑性、耐磨性良好;9、尺寸安定性优。POM-共聚甲醛缺点受强酸腐蚀,耐侯差,粘合性差,热分解与软化温度接近,限氧指数小易脱膜POM988P聚甲醛为白色粉末,一般不透明。
想要制造均聚甲醛,首先要制造无水甲醛。主要方法是首先通过水合甲醛(甲二醇,HCH(OH)2)与乙醇的反应生成甲醛缩(二乙氧基甲烷,CH2(OC2H5)2),再将甲缩醛与水的混合物通过萃取或真空蒸馏的方法脱水,然后通过加热甲缩醛的方式释放其中的甲醛。此时甲醛在阴离子催化下开始聚合,然后通过乙酸酐进行封端处理,从而得到稳定的均聚甲醛。要制造共聚甲醛,首先要把甲醛转化为三氧杂环已烷(特别是1,3,5-三氧杂环己烷,又称三聚甲醛)
杜邦Delrin®POM聚甲醛命名方式:杜邦Delrin的型号一般是3个数字或者4个数字(一般很少)以100P为例,*一个数字基本代替流动速率,所以100系列有比较低的流动性,比较高的粘度,300,500,900流动性越来越高。编码前缀型号系列:X00系列,一般是均聚物系列的通用的例如POM-500X00P系列,P是热稳定性例如POM-500P(下面后缀的定义)X11P系列,511P与500P,提高了结晶成型周期,降低模具收缩,减少翘曲X60系列,共聚物通用级X70系列,紫外稳定级,如570X27UV系列,是热稳定和抗紫外系列,如127UV,527UVX50系列,为挤出级系列如150为挤出片材POM的耐候性不好,长期在紫外线作用下,力学性能下降,表面发生粉化和龟裂。
我国聚甲醛的研制始于20世纪50年代,与杜邦、赛拉尼斯同步,甚至早于日本旭化成。但由于聚甲醛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材料类化工产品,中国巨大的市场引起了国外大的关注,其它国一直想以其产品占据中国市场,不愿转让技术,使中国聚甲醛的技术水平提高缓慢,不能满足用户需求。其二就是长期以来,中国经济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,企业不能及时获得足够的资金投入,制约了聚甲醛生产的发展。到20世纪末,我国聚甲醛生产规模仍留在kt级,且工艺技术水平低、原材料及动力消耗高,生产成本偏高、产品质量不够稳定。进入21世纪以来,通过引进国外技术及吸收国外先进企业投资,一批聚甲醛装置快速建立起来,我国聚甲醛生产水平得到快速提高。目前累计聚甲醛年生产能力达到50万吨以上。聚甲醛(英文:polyformaldehyde)热塑性结晶聚合物。易脱膜POM988P
均聚POM短期耐热比共聚POM高10℃以上,但长期耐热共聚POM反而比均聚POM高10℃左右。易脱膜POM988P
POM在成形加工过程中极易结晶,生成尺寸较大的球晶,当材料受到冲击时,这些尺寸较大的球晶容易形成应力集中点,造成材料的破坏,所以POM缺口敏感性大,缺口冲击强度低,成型收缩率高,制品易产生内应力,难于紧密成型。这极大地限制了POM的使用范围,在某些方面不能满足工业要求。所以为了扩大POM的应用,常常需要通过改性来达到此目。常见的POM改性的方法有:a)增韧改性;b)增强改性;c)耐磨改性;d)阻燃改性;e)填充改性等。易脱膜POM988P